英文編修, 論文校對, 論文修改, 論文翻譯, 期刊發表, 摘要翻譯
以Science的論文為例,說明如何在死板的論文結構下,寫出讓編輯眼睛為之一亮的論文 Using Science papers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explains how to craft a paper that catches an editor's eye within the rigid confines of traditional academic structure.
首頁 » 作者資源 以Science的論文為例,說明如何在死板的論文結構下,寫出讓編輯眼睛為之一亮的論文
學術論文是研究人員永遠繞不開的話題,一直讓研究學者又愛又恨。愛的是論文是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重要方式;恨的是寫論文的過程對於初學者來說尤為痛苦,說是字斟句酌也不為過。


以Science的論文為例,說明如何在死板的論文結構下,寫出讓編輯眼睛為之一亮的論文

學術論文是研究人員永遠繞不開的話題,一直讓研究學者又愛又恨。愛的是論文是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重要方式;恨的是寫論文的過程對於初學者來說尤為痛苦,說是字斟句酌也不為過。

從如何撰寫論文談到學術論文的寫作結構,相信大家腦海中不約而同會浮現從Title (論文標題)、Abstract (摘要)、Introduction (引言)、Method (研究方法)、Results (研究結果)、Discussion (討論),以及最後的Conclusion (結論),這樣一套經典的論文結構。

然而,儘管論文的寫作結構都差不多,為什麼有些研究能夠在Nature 和 Science發表,而有的論文卻接連被三流期刊拒稿?這期文章我們就來以一篇2006年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的經典論文為例來,探討一下怎麼樣才能在固定的寫作框架下寫出讓編輯和審稿人眼睛為之一亮的論文。

 

論文名稱:Food for Thought: Lower-Than-Expected Crop Yield Stimulation with Rising CO2 Concentrations

作者:Long, Stephen P., Elizabeth A. Ainsworth, Andrew DB Leakey, Josef Nosberger, and Donald R. Ort.

發表期刊及時間:Science (正刊),2006年

 

Food for Thought: Lower-Than-Expected Crop Yield Stimulation with Rising CO2 Concentrations

 

01 Title and Abstract

作為一篇能夠在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上發表的論文,文章處處都字斟句酌、反覆考量。就以論文標題為例,作者並沒有選用例如XX + study/effect/assessment/analysis on+ (具體內容) 這一套常規的論文命名方式,而是用Food for thought直接揭示了這篇論文的核心內容,然後立即點明論文的主要結論,讓讀者一眼就能知道作者的研究重點,同時激發他們的好奇心,一針見血。

再看到論文的摘要部分,那是非常經典的四段式摘要,即背景是什麼、問題是什麼、論文做了什麼、結論是什麼。

 

背景:作者提出前人的研究結果顯示,到2050年,儘管溫度升高和濕度下降 (溫室效應) 會導致糧食減產,但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會抵消減產效果。


問題:現行的二氧化碳施肥因子是20年前根據封閉實驗測試出來的 (在實際情況下,農作物的生產不可能處於封閉環境,必然是露天)。


內容:應用FACE技術可以實現露天情況下的二氧化碳施肥因子測試 (論文的研究重點)。


結論:封閉實驗環境的結果不能反映露天條件下的情況,存在50%的偏差(背景提及的前人研究結果不合理)。

 

很多科研人員在寫摘要時,經常會陷入一個誤區,明明知道這麼一個三段式或者四段式的摘要結構,但常常不知道該怎麼填充論文內容。有時候可能是不清楚自己的研究有什麼是可以吸引目光的,有時候可能是覺得重點太多不知道該寫哪個好。

這篇論文做了一個非常棒的示範,摘要中的五句話分別是下文五個部分的高度概括。摘要做到了全文精華的濃縮,讓讀者只需要短短30秒就可以讀完整篇論文的精華。不信?繼續往下看。

 
Food for Thought: Lower-Than-Expected Crop Yield Stimulation with Rising CO2 Concentrations
 

02 Introduction

論文的首三段是常規論文的引言部分,整體圍繞著論文的背景展開。第一段闡述了IPCC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的預測,他們認為全球整體的農作物產量會略微增加;第二段則說明IPCC的預測是基於哪些數據和研究得出的,以及這些數據和研究有哪些不足之處;第三段則重點解釋為什麼IPCC會做出這類預測以及其原理。

這三個段落層層遞進,一步步引導讀者產生疑問,然後在下文段落的小標題處提出這些疑問:How have CO2 fertilization factors been derived? And why might chamber studies be inadequate for predicting future yields? 用目前網路上流行的話來說,就是作者預判了讀者的預判。

 

針對第一個問題:二氧化碳的施肥因子是如何得出的?作者做了詳盡的文獻回顧,並在表1中進行了總結。透過文獻回顧得出一個前人研究的共性問題,那就是這些因子都是基於封閉受控的室內環境得出的,如果用於全球作物產量的預測就顯得potentially inadequate (潛在不足)。

第二個問題:是第一個問題的延伸,既然第一個問題中提到這些因子的不足,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為什麼這些因子不能預測全球作物產量,並順理成章地指出怎麼做才能得到一套能夠解決這個問題,並用於全球作物產量預測的數據。這裡承上啟下,文章自然過渡到研究方法的部分。

 

這樣的段落安排,恰好與摘要中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完美對應,環環相扣。

 

Food for Thought: Lower-Than-Expected Crop Yield Stimulation with Rising CO2 Concentrations
 

03 Methodology and Results

在引出研究方法(FACE) 後,作者緊接著提出了一個問題「How does FACE work?」,並在這部分完美地回答了讀者在閱讀上一個段落時的疑問,作者再一次預判了讀者的預判。具體的論文內容比較常規,主要是介紹FACE的工作原理,以及作者團隊用FACE做了哪些實驗。

在介紹完FACE的工作原理之後,作者再一次以一個問題切入到結果部分。乍看之下似乎並不出彩,但深入了解後不難發現,作者的研究遠不止一次或多次實驗那麼簡單。論文涉及到多面向、多物種、多地域、多個時間跨度的實驗,並在這個基礎上進行了深入的理論剖析,最終得出結論:前人的研究不可靠,其結果遠低於預期。

這些實驗如果單獨拿出來發表,也能夠成為十幾篇一般期刊的論文,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灌水論文,但作者顯然沒有這麼做。這也是Nature、Science這類期刊的偏好,他們基本都青睞那種多元整合的大規模研究。

 

Food for Thought: Lower-Than-Expected Crop Yield Stimulation with Rising CO2 Concentrations

 

04 Discussion and Conclusion

接下來的部分,在常規論文裡面通常被稱為討論及結論,作者藉由得出的結果,對全球範圍內的作物生長做出了預測。這部分在常規論文裡很難寫得出彩,而且讀者一般也不怎麼重視,但其實這部分內容才是彰顯學術水準的關鍵。

普通的學者由於受到自身學術水準的限制,很難基於研究結果展開高屋建瓴的討論。但這篇論文的作者在這兩個部分卻將應用層面的研究拓展到了原理層面的分析,並對比了實際應用效果和微觀原理。

嚴格來說,這部分的內容不是僅靠寫作技巧就能提升的,其好壞與作者的學術水準息息相關。

 

Food for Thought: Lower-Than-Expected Crop Yield Stimulation with Rising CO2 Concentrations

 

從上述的分析不難看出,高品質的經典論文寫作風格大致相同,言簡意賅、措辭講究、邏輯嚴謹、高屋建瓴,這些優點集中在一篇論文上時,就意味著該論文作者的寫作水準已達到出類拔萃的境界。此類論文也值得所有讀者反覆閱讀體會,仔細推敲,如此才能逐步提高自身的寫作水準。


關於意得輯

意得輯專為研究學者及各類學術單位提供英文編修以及期刊發表協助服務,我們在台灣、日本、美國、韓國、中國上海、新加坡和印度均設有辦事處,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編修團隊,為提供專業語言協助服務公司中的領導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