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編修, 論文校對, 論文修改, 論文翻譯, 期刊發表, 摘要翻譯
意得輯觀點Editage Insights
首頁 » 意得輯觀點
Eddy博士將解釋國際期刊出版的基本知識,與您分享他作為一名研究員多年來積累的經驗。他會不定期撰寫有關期刊出版的重要內容。請閱讀Eddy博士分享如何成功發表論文的技巧。


發表策略

在學術會議上演說的 8 個技巧
在學術會議進行演說是研究人員生涯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大部分年輕研究人員都期待的機會。不過令人興奮的同時,對多數研究人員來說也是緊張的體驗。即使是資深或經驗豐富的研究人員,面對眾多觀眾時感到很緊張也是很自然的,對第一次要發表簡報的年輕研究人員來說,整個過程可能壓力更大。
學術投稿第一步,從研討會論文開始
多數科系的大學畢業生都會繼續進修碩士班,其中有些人會繼續研讀博士班或是碩士逕讀博士。而不管是就讀碩士還是博士,除了能夠加深對專業領域上了解,也能夠學習科學研究、資料搜集、分析整理的方法,提升自己的獨特性(相較於大學畢業生),未來在職場有能力用科學研究的方法負責重要的任務,強化自己的不可取代性。
12 個小方法幫助您選擇對的期刊
選擇一個對的目標期刊並不容易,只有投稿至適合的期刊才有機會被接受刊登;挑選期刊要考慮的因素有很多,您只有考慮期刊的影響因子嗎?或者您應該選擇回覆時間較快的期刊?又或者該考慮期刊的處理過程?

投稿過程

如何決定論文作者順序
先前討論署名權的博文裡提過ICMJE指南,可以幫助研究人員決定每個的貢獻程度是否足夠列為作者,後來黃曉磊老師的文章《論文署名,學術不端和不正當競爭》更進一步討論了這個議題。學術論文的作者順序需要經過深思才能決定,在決定作者順序之前,了解第一作者跟通訊作者的概念是很重要的。
學者不得不知的兩三事:如何寫出一篇組織良好的投稿信
先前收到了一個關於怎麼寫投稿信(Cover Letter)的問題,我想就在這篇討論更多相關細節。大多數的國際期刊都要求在遞交稿件時附上英文投稿信,可惜很多作者沒有意識到投稿信的影響力有多大,它給作者絕佳的機會與期刊編輯交流,讓其對文稿產生興趣並進一步審核。
期刊遲遲不發表我的論文,該怎麼辦?
我投稿到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ncology。過了一個月後,期刊建議我投稿 Oncology Letters,在那邊能夠接受,所以我就改投到那邊。接著我收到郵件通知說文章已經接受了,但之後就再也沒有消息。我詢問了好幾次,但每次期刊都讓我至少等五個月,都已經過去一年兩個月了,我該怎麼辦?
學者不得不知的兩三事:同儕審閱有哪些種類
每個期刊會根據自身發表的研究和類型來選擇不同的同儕審查方式,目前最常見的是單盲和雙盲,然而最近開始有些期刊開始採用開放同儕審閱和發表後同儕審閱。
投稿前諮詢(pre-submission inquiry)怎麼寫?
我快畢業了,想試投一下 Blood 期刊,進行投稿前諮詢,來節約時間和金錢,但問題是不懂如何撰寫 pre-submission inquiry。請問郵件中需要準備些什麼呢?另外,pre-submission 的郵箱非主編郵箱,是兩個郵箱都要發郵件嗎?需要把 Cover letter 和文章當做附件一起寄過去嗎?
如何解讀期刊接受率?
大多數期刊都會通過接受或拒稿率來分析他們拒絕或接受的論文數量是否過高,並同時監控各種異常趨勢。
一般投稿會收到的結果有哪些?
一旦論文遞交給期刊後,會經過技術審查,在這個階段期刊編輯或編輯部成員會進行初步檢查,審查的結果可能有:
如何適當的回覆同儕審閱
將精心撰寫的研究論文投遞至目標期刊後,在收到期刊編輯的決定之前,你極有可能會在焦慮不安的狀態下等待數週甚至數月,此時各種情況都有可能出現。如果能在這個階段之前就做好有效應對的準備,期刊的決定和同行評審的建議將對您不會是難以處置的事情。本文希望能夠幫助作者以放鬆的心態面對投稿後的等待階段。
如何客氣的寫信給期刊詢問稿件狀態
透過Elsevier的系統回應了期刊的修改要求,過了兩天狀態變成了 with editor。現在已經過了兩個月了,狀態都沒有變,我該發郵件給編輯了解情況嗎?但我不想讓編輯覺得我在催促他,可是實在有點久還不出結果。請教我郵件該怎麼寫才好。
「Evaluation recommendation」代表甚麼意思
文章投了一個多月,編輯來信說之前推薦的審稿人都聯繫不上,需要重新推薦審稿人,重新推薦之後沒幾天就從 Under review 變成 Evaluation recommendation。意思是說審稿意見回來了,編輯正在考慮文章的下一步結果嗎?還是其他的狀況?
學者不得不知的兩三事:如何正確的遞交修改稿件
將研究成果發表在期刊上,通常研究者的論文都是要經過多次的稿件修改,而且要進行三、四次修改的情況其實並不少見,此篇文章在於分享如何正確的遞交一篇修改過後的文章。
如何寫好一封撤稿申請信?
非常感謝您回答我上次的問題,如果期刊「編輯不理會我的撤稿申請,該怎麼辦?」,也想請問如何寫好一封撤稿信? 有什麼樣式可以參考嗎?
研究人員不得不知的兩三事:將同篇論文投稿到期刊跟會議的基本規則
Dear Dr. Eddy 我現在手邊的研究內容大概只夠寫摘要,所以我打算先把摘要投到 Scholar Society Conference。如果我現在投稿了,之後馬上寫成完整的論文投稿到 SCI 期刊,有可能在會議開始之前就被期刊接受了,不過我覺得比較有可能在會議過後才會被接受。
為何期刊要求關鍵字?
論文發表是為了傳播學術知識,透過發表論文,能使讀者了解到各個研究的進展和新的研究結果。…
9個方法教您如何寫好審稿人意見回函
大部分的手稿在期刊出版前必須再被修正至少一次。通常作者一收到接受的回函會伴隨著大量同儕審閱的評語,作者必須根據這些評語來修正他的文章。……
追蹤期刊線上系統投稿狀態
大部份期刊擁有線上投稿系統,讓作者可以簡單快速的投稿。一旦稿件投稿完成,線上追蹤系統可以讓作者追蹤。通常投稿後作者有很多的焦慮,且會很自然地重覆檢查稿件的投稿狀態…
兩篇論文內容相似但是不同語言的投稿,算是重覆投稿嗎?
我同時寫了兩篇內容相似的中英文論文,投稿時間幾乎算是同時。目前可能很快都被接受了,但這樣算是重覆投稿或是重覆發表嗎?
在研究論文裡,結論和討論章節應該用什麼時態?
在研究論文裡,結論和討論章節應該用什麼時態?
投稿狀態「Transfer window open」是什麼意思?
投稿至期刊至今已過一個多禮拜,昨天,我的投稿狀態從「Reviewer assignment」轉變成「Transfer Window Open」,請問這代表什麼意思?我從來沒遇過這種情況,我該怎麼做呢?
開放取用 (Open Access) 和一般訂閱期刊的出版有何不同?
期刊要我付一筆錢做為開放取用 (Open Access) 出版。如果我選擇不付款的話,我的論文則可以在一般訂閱 (standard subscription-based) 的期刊免費發表。請問除了收費與不收費之外,開放取用期刊和一般訂閱期刊還有什麼差別?
讓期刊告訴你作者投稿時常犯的十大錯誤—AMA期刊編輯委員會
AMA(Association of Medical Editors,醫學編輯協會)編輯群列出了最常在期刊投稿文章裏遇到的10大問題,如果能排除這些錯誤,絕對可以大幅提高發表機率!
同儕審閱:作者該知道的大小事
Peer-Review 同儕審閱/同儕評審到底是甚麼?簡單來說,同儕審閱是由某領域的專家對研究進行評估和評價。同儕審閱機制被許多國家視為科學研究發表的重點,幾乎所有的知名期刊都採用,他們相信透過同儕審閱可以確保論文的品質。
已經撤稿的論文為什麼還會繼續被引用?
撤稿是一種提醒學術界某論文可信度有問題的方式,所以也代表著論文不該被當作研究的有效基礎而引用,不過已撤稿的論文即便在聲明撤銷後,仍持續被引用很長一段時間,這是為什麼呢?
同儕審閱者要求更多實驗是合理的嗎?
科學在有了科技加持後進步的飛快,但過去幾十年來論文發表數卻下降,研究人員要花數個月到數年的時間來發表一篇論文,在發表延遲的常見原因裏經常看到『同儕審閱者要求額外實驗』名列其中。雖然審稿者為了確保作者的成果有足夠的證據支持才提出這個要求,但通常這會導致好的科學研究延遲發表...

論文撰寫

文獻如何幫助研究進行
當你有了一個論文方向,但研究發展遇到困難時如何利用過往研究文獻閱讀來一步一步幫助自己發展目前停滯不前的研究進度。以下是建議採取的步驟進行探討:
研究遇到瓶頸時該怎麼做?
碩博士生都是一個應該具備問題解決能力的階段,當指導教授心中有想法,他可能會指派研究生去進行問題的探討 (e.g.現象發生機制、因素影響等),而研究生幾乎在探究的過程都會發生瓶頸,且很多時候指導教授對於問題的理解也不夠完整無法提供有效的幫助,此時研究生可能會陷入無人可幫忙的情況,此篇文章提供可以在這樣情況下研究生一些可行的方式解決目前的困境。
研究計畫陳述模版
第一步(陳述1):敘述某特定情況、現像等的目標情況或理想狀態。勾勒出理想的情況(該期待或預期什麼)。
研究計畫問題陳述基本撰寫要點
問題陳述用於研究工作,用意是聲明研究要處理的問題是什麼。
文獻回顧該用什麼時態?
文獻回顧到底是要使用現在式、過去式或過去完成式? 在學術界裡有廣泛的討論,這篇文章整理了使用上的原則給您參考。
醫學論文寫作:case、patient、subject 的使用,風格守則怎麼規定?
在描述牽涉到人體的實驗時,研究人員的重點都放在數據,而非數據的來源:人類。科學主要是客觀而非主觀,因此在研究論文中不常使用 I 跟 We 這種人稱代詞而是使用被動式。
SCI 期刊論文引用中文參考文獻是否合適?
我寫了一篇論文,擬投到sci期刊,論文的參考文獻部分有中文期刊的參考文獻,請問是否影響論文被接收?引用中文的參考文獻是否符合發表要求?
研究人員不得不知的寫作秘訣:如何使用主標題、子標題和小標題的技巧
做一下這個測驗:找一個對你的學科一無所知的人,把你的論文草稿給對方看,然後請對方根據論文標題畫出組織架構圖,如果對方能將所有的標題放在正確的位置,給自己鼓個掌吧!
如何在論文正文中加入引用的作者和年份
科學研究是綜合性的成果,新的研究是奠基在已經完成的工作之上,也就是說,當一個新研究積累成一篇論文發表時,也為之後的研究提供了基礎,引用是辨別信息與知識來源的方法,讓大家知道現在這個研究的來源基礎是什麼。
「About」、「Around」和「Approximately」之間的差別
科學都是測量和數字,這是為了表達某個量化數字是精確的或是有進位的,在英文裡雖然這些不同的表達單字通常沒有什麼差別,但其實還是有些細微的差別,為了讓您的文章完整您表達原本的意思,在寫作時還是要考慮這些單字的情境和用法。
如何在方法和材料章節中使用正確的時態
在論文當中,介紹一般較常使用現在式來撰寫,因為這部分中會闡述您進行研究的理由, 以及介紹目前與該課題有關的已知內容,因此現在式用在此處最為妥當。
研究人員不可不知的臨床病例報告寫作指南
臨床病例報告是最早期的醫學知識傳播形式之一。醫學工作者經常接觸不同或比較特殊的病患,有一些病人並沒有前例可循,或者是例如複雜的已知疾病、不尋常的副作用、對治療方式產生的不良反應、對常見的醫學情況採用新的方式等等,都會用臨床病例報告來討論疾病的跡象、症狀、診斷和治療。
年輕學者的必修課:如何撰寫系統性文獻回顧
系統性文獻回顧是針對問題內的既有文獻進行的評價,使用嚴謹、可複性高且造成最低誤差的方法,有系統地搜索、分辨、選擇、評價和綜合與研究主題有關的資料。系統性文獻回顧被認為是最好的研究文獻來源,對以實際證據為準的醫學來說是關鍵性的存在,此方法在其他領域也相當被推薦。
您不可不知的小祕訣:研究論文使用 et al. 的注意事項
大部分的學者都會擔心如何正確地引用文獻避免抄襲,如果沒有達到期刊的標準,作者可能會因此受罰,而研究論文也會被拒絕出版,甚至這種處罰可能會持續數年。雖然讀者可能只會對引用文獻資料看幾眼,但這是他們了解其他文獻和主題的最好機會。…
注意! 當「etc.」在句子最後面時,是否還需要加逗點?
你知道如何正確地使用etc.在美式英語中嗎?如果是研究論文呢? 例如: Various technologies like Java, Microsoft, Unix, etc.?
您不得不知的學術小秘訣:正確報告P value的方式
通常報告P value是最好的方式判別兩個面向是否有顯著性。根據統計學原理,您需要提供P value來判別變數間的關係是否顯著,再者,P value可以區分0.05,0.001 和 0.01 三個層級,當您在撰寫您的研究方法時,最好特別註明您判別顯著性的方式,例如特別附加一個句子像是…
如何選擇有效的論文標題、摘要和關鍵字
大部分的研究人員在撰寫他們研究論文的時候,幾乎花了所有時間在研究方法、結果和討論章節,卻花很少時間在討論論文標題和摘要,更少人放心思在關鍵字上,時常是在遞交論文時在系統上直接填寫。諷刺的是,這三個要素-標題、摘要和關鍵字其實是成功出版的關鍵要素。
6 種期刊發表類型:新生代研究員指南
在這學術競爭的世界,您可能期待早點發表學術論文。雖然原始研究需花較多年才能完成,但這並不表示您不能發表任何文章在完成研究前。有幾種不同種類的文獻,有些是原始文獻 (被歸類為一級文獻)和有些是…
3 個基本功讓您的研究論文標題更準確
讓我們來討論最基本且重要的論文撰寫技巧─如何撰寫一個好的標題。撰寫研究論文標題可能被視為簡單的工作,但是它需要嚴謹的思考...
投稿前,最終版論文應被共同作者同意
我們收到一篇需要被編修的稿件是被三位共同作者撰寫的。第一或是主要作者曾經連繫我們並且滿意我們的編修服務。他曾使用我們的期刊挑選和期刊投稿服務。這篇論文在幾個月後投稿,第一作者告訴我們論文被接受了,然而他面臨一個奇怪的問題且不知道該如何解決。
如何有效地改述 (paraphrase) 英文句子
非英文母語作者常會對於使用自己的話來改述或總結英文文獻感到困難。這是作者難以通過期刊的抄襲檢測檢查的原因之一。這部影片提供您一些方法和策略,幫助您正確並有效地改述英文句子。
研究寫作常見的語言錯誤 Part 2
非英文母語研究人員撰寫論文時,常面臨英文寫作問題,繼 Part I 後,這邊再為您介紹另外 3 點常見英文寫作錯誤…
研究寫作常見的語言錯誤 Part 1
期刊編輯在審查論文時容易看到作者常犯的以下幾個語言錯誤…
第一個錯誤:許多作者會使用數字作為句子的開頭,但當您寫研究論文時千萬不要這樣做,..
學術寫作裡,使用第一人稱代詞是可以被接受的嗎?
新手研究員通常不鼓勵在寫作中使用第一人稱代詞我和我們,考慮這樣做的常見原因是因為讀者會認為這樣的寫作是主觀的,但科學其實是客觀的。可是學術寫作中沒有一個通用的規則說不可使用第一人稱。
論文寫作:e.g.、i.e.和namely的差別
拉丁文縮寫在現今的研究寫作中已經越來越罕見,這次我們要來討論這e.g.、i.e.和namely的詳細差別與用法的不同,還有它們與另一個縮寫viz. (亦即)的關聯性。這三個縮寫都是用來解釋先前的字或詞,差別在於解釋性,是否包括例子、改述,或者列表,本文將詳細說明。
期刊論文架構:如何透過文章清楚表達您的想法
撰寫投稿論文的目的不只是陳述研究成果以及想法,更重要的是與讀者交流—那表示您應該清楚地傳達您的研究,幫助讀者瞭解近期相關的研究議題。這篇文章介紹期刊論文的架構並說明每個段落應該包含的內容和不應該存在的內容,幫助您撰寫架構完整且陳述清楚有條理的投稿論文。
論文寫作:同樣是縮寫,abbreviation、acronym和initialism有何不同?
abbreviation、acronym 和 initialisms 這3 個英文單字都是作者常用的詞,但到底應該如何分辨並正確使用呢?
如何寫好給期刊的回覆信?
大多數的稿件在期刊接受前需要經歷至少一次修稿,作者在收到大修或小修的決定後,必須根據審稿者的意見修改論文,然後將修改稿重新遞交給期刊,同時附上逐點回覆。在送回修改稿件的時候,還需要遞交一封 cover letter,通常稱為 response letter(回覆信)或 rebuttal letter(答辯信)。寫封好的回覆信(response letter / rebuttal letter)很重要,一般有兩種寫法…
一個博士生接受怎樣的訓練,才算是完整、全面的科學研究訓練?
科學研究訓練,對於大多數博士生來說是一個既陌生又熟悉的詞彙。熟悉是因為所有研究生在就學期間會經常聽到教授們強調研究訓練對於博士生成長的重要性;陌生則是因為從來沒有人具體指出科學研究訓練到底是什麼。
以Science的論文為例,說明如何在死板的論文結構下,寫出讓編輯眼睛為之一亮的論文
學術論文是研究人員永遠繞不開的話題,一直讓研究學者又愛又恨。愛的是論文是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重要方式;恨的是寫論文的過程對於初學者來說尤為痛苦,說是字斟句酌也不為過。
共同第一作者有什麼含金量?
近幾年,越來越多不同的領域都在「相親」,尋找研究合作機會,而且各種基金、期刊編輯、評審也都買帳,所以「共同第一作者」就變得越來愈普遍。
一篇SCI論文最快多久可以完成?
論文!論文!論文!相信不論是碩士生還是博士生,從入學第一天開始就會經常聽到這個詞彙,不得不說論文對於一個研究人員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
實驗室沒人教你怎麼辦?
查找實驗方法基本上是從文獻著手,中英文皆可。不過建議多找幾篇,看看大家使用的方法有沒有什麼細微差異,以及他們使用了哪些試劑和耗材。

熱門話題

追逐影響因子,值得嗎?
期刊影響因子 (journal impact factor, JIF) 一直以來都是學術界最夯的話題,然而是否要追逐像是「Nature」和「Science」等這些「高影響」期刊 ? 本篇文章有詳細的解答。
為何不該使用期刊影響因子評估研究
期刊影響因子(JIF)經常被他人錯誤使用,包括用來評估個別研究的影響力,甚至研究人員的威信。近期,此指標因為既有限制性和頻繁的誤用而遭受批評。在此,我們將更進一步探討有關影響因子的謬論,並指出使用它時需有的考量。
利用ORCID取得研究人員的獨特身份編碼!
ORCID開放研究與研究人員標識(Open Research and Contributor Identifier)的創立,旨在解決研究人員身分辨識的問題,將他們的研究文章或成果與個人身份做連結,如同文件或書籍都可以分別透過其數位物件識別碼(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 DOI)或國際標準書號(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 ISBN)標示,研究人員也可以使用獨一無二的ORCID辨識碼來驗證身分。
改變研究生態系統的願景 – ORCID 執行董事 Laurel L. Haak 博士專訪
ORCID 執行董事 Laurel L. Haak 博士與大家分享她的學術生涯演化過程,以及如何一步一步投入 ORCID 籌備與實踐之路,一起瞭解 ORCID 改變研究生態系統的願景!

作為導師,親眼目睹帶的研究生在實驗室裡打電動,是怎樣的體驗?
導師和學生這兩種特別的生物不僅在學術研究上有牽繞,在生活中更是少不了互相往來。為了寫這篇文章,小編特地採訪了兩位導師和一位在讀博士。其中一位導師說起現在學生之難帶,不禁哀嘆連連。實驗室打電動只是導師和學生之間諸多問題的一個縮影,雙方立場不同帶來的更多矛盾才是水下暗湧的波濤。你對此怎麼看,歡迎到文末投票留言
作為大學老師,越來越看不起現在的學生,怎麼辦?
作者簡介:羅之軒,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方向研究專業,多年科研教學從業經驗,現於某所大學從事科學研究、師資管理,在知乎擁有十萬名粉絲。
作者胡亂撤稿,結果被列入黑名單
千辛萬苦寫出來的文章,在投稿階段一定要注意投稿的枝微末節。否則,走錯一步,就會被期刊列入黑名單,得不償失。今天小編來講述一下關於投稿、撤稿的案例,希望能引起大家重視,謹慎投稿。
為什麼很多教授不做研究還瞎指揮?
如果有什麼事情是研究人員最討厭的,「外行指揮內行」絕對能排在前三名。

職涯發展

學術新鮮人應該如何看待不熟悉的研究主題審稿邀請
由於審稿是屬於自願服務,且需要額外花大量工作以外的時間進行,且在多數情況下是無償進行,沒有太多的誘因情況下,導致很多在領域不錯的期刊都很難找到審稿人...
博士後的十大生存守則
完成博士學位並想從事學術工作的人,博士後職位就像是一個培訓機會,讓你可以執行進一步的研究,增加相關專業領域的知識(還有薪水或獎金)。
8個讓你找到理想學術工作的小訣竅
在目前的學術環境中,取得一件學術的工作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此篇文章分享8個小訣竅幫助學者找到理想工作。……
外籍博士於美國就業選擇調查報告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科學研究就業市場,對於追求高等教育和研究的人有極大的吸引力。過去十年來,研究員的國際行動力提高許多,這激起了政策制定者對於影響研究員就職率因素的好奇心。
給研究人員的職涯建議
在高度競爭的學術界,希望研究員不只純粹地做研究的工作。身為ㄧ位研究員,你會發現自己常在處理管理階層的事務,像是與同事或研究員保持連繫、確保資金來源、論文作者的身分獲得認可、參與會議、與同行的專家交流……
考慮在學術會議發表論文嗎?請謹慎地選擇
大部分的研究員都對掠奪型學術出版商有所警覺。然而,掠奪型的學術會議為學術交流帶來了新的威脅,研究員發現他們被邀請參與學術會議的垃圾信件淹沒。所有研究員應意識到投稿論文和參加可疑的、低水準、甚至是掠奪型學術會議的危險。
專家建議將閱讀科學文獻作為一種習慣
為了精益求精,連續性的紮實基本功是必需的,這些基本技能透過訓練和經驗伴隨著時間積累而成。科學研究涉及了許多複雜的工作,因此研究人員必備許多基本技能…
為何參加研討會?
參加研討會可以幫助你累積專業聲望,如何通過這些會議為自己謀取最大利益呢?本段影片將說明為何每位研究人員都該積極參與研討會,以及這些會議如何能對自己的科研生涯帶來好處。
如何判斷自己讀研究所是否真的想走學術這條路?
作者簡介:羅之軒,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方向研究專業,多年研究教學從業經驗,現於某所大學從事科學研究、師資管理,在知乎擁有十萬名粉絲。

國際趨勢

審稿人為何拒絕審稿邀請
同儕審閱是學術發表中重要的一環。由於同儕審閱具有改善科學質量、摒除可疑研究的特性,也備受發表界推崇。隨著發表量逐年增加,審稿人可能會同時收到好幾個審稿邀請。
卡達崛起成為全球研究熱門地點
近幾年來,全球經濟都在轉型,知識逐漸成為創新、成長和發展的關鍵來源,許多發展中的經濟體都試著降低自身對自然資源的依賴,將重心轉移向人力資本。波斯灣地區的國家也不例外,這裡的國家長期以來都靠石油和天然氣發展,現在也嘗試轉型成知識經濟,對教育和研究進行大量投資,為進入「無碳時代」進行準備。根據愛思唯爾發表的文章顯示,卡達絕對是這個發展趨勢的領先國家,該文章分析了77 個國家,卡達儼然成為最吸引研究人員的國家。
注意! Nature 對於數據可用性聲明的新政策
國際知名期刊-Nature 為了強化他長期支持數據分享的政策。從現在起,所有被 Nature 和 其他 12 個以 Nature 為標題的期刊所接受的論文需要提供聲明來證明其數據是否可以被使用。
開放取用 (Open access):全球趨勢
開放取用 (Open access, OA) 在世界各地取得共識,愈來愈多國家投入提供免費論文予研究人員。中國最近也加入了開放取用的行列…
Taylor & Francis 旗下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期刊宣佈禁用P值
P值廣泛用來作為原假設檢驗的基礎,向來被視為統計效度的“黃金標準”,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期刊(BASA)為了凸顯 P 值使用上的問題,宣佈禁用 NHSTP(null hypothesis significance testing procedure)以及相關的統計程序,但這決定引來了正反兩極的反應…
尚未開發的新世界-發表後的同儕審閱
研究論文在出版發表前通常都會經過同儕審閱的程序,但有時候,還是會有有問題的研究被發表,一個有效找出這些有缺陷研究的方法是「發表後的同儕審閱」。近來最有名的爭議案例是STAP細胞研究,起先該研究被譽為突破性的發展,但在發表後沒多久就被同領域的研究人員發現研究有問題,因為研究結果無法複製。發表後的同儕審閱有機會能進一步確認研究的可信度。
又一實驗室爆炸,一死兩傷!10個建議保障實驗室安全
令人痛心!麥德林市政府於當地時間2023年7月4日證實,當天下午在哥倫比亞國立大學麥德林校區發生了一起實驗室爆炸事故,造成一名學生死亡、兩人受傷。

關於意得輯

意得輯專為研究學者及各類學術單位提供英文編修以及期刊發表協助服務,我們在台灣、日本、美國、韓國、中國上海、新加坡和印度均設有辦事處,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編修團隊,為提供專業語言協助服務公司中的領導權威。